<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422世界地球日

        为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碧海蓝天——写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9-04-22 10:38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半个世纪前,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的地球日活动,如星星之火,扩展到如今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保节日之一。50年来,每年4月22日,人们都会深刻思索与地球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永恒的命题。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然而,毫无节制地攫取地球膏脂,毫不顾忌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些短视的行为正导致气候变化加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许多地方雾霾锁城、蓝天不再,许多河流失去往日的清澈,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

        如此种种,让地球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大自然的惩罚接踵而至。联合国《迈向零污染地球》报告显示,大气污染每年导致650万人死亡,海洋污染形成500个“死区”,世界上80%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3亿人赖以为生的河流受威胁。今年3月发布的《全球资源展望2019》预测,2015~2060年,自然资源使用将增长110%,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10%以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43%。

        长此以往,地球能否承受人类之重?人类又能否承受地球之痛?

        关于发展与保护,有人形象地比喻,每个地方都有两张“卡”:一张是经济总量储蓄卡,数字总在不断刷新;另一张则是生态环境信用卡,不少地方“赤字”严重,欠账不少。如果第二张卡刷“爆”,第一张卡就会被“冻结”。换言之,环境守不住,发展最终也保不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洁美丽的地球,才是人类未来所在。今年我国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确定为“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便是要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形势正处于积极的转型变化时期,但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各地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现象未得到根本遏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仍是一个需要下大气力探索的课题。比如水资源问题,我国人多水少、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比如生物多样性问题,1970~2010?年,我国陆生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50%,而生态足迹增加超过一倍。

        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于自然资源部门而言,最核心的是两句话——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在所有者职责方面,应做好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合理确定各类生态空间规模;加强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法规建设,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基础上,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在保护方面,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用途管制。在生态修复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树立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于个体而言,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虽然仅凭个人之力无法改变世界,但每个人从我做起,比如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参与国土绿化、绿色出行等等,便可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珍爱地球、守护资源,就是守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你,为我,为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碧海蓝天。(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