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机关党建

        中国土地学会在南京成功举办全国科普日“国土空间优化与碳中和”主题活动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时间:2021-10-15 13:50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以“国土空间优化与碳中和”为主题,中国土地学会全国科普活动日科普报告会9月15日在南京大学举行,线上线下共900多人同步参加。

        此次会议由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主办,江苏省土地学会、南京市国土资源学会、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黄贤金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土地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科技处处长宋海荣,江苏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顾迅建,南京市国土资源学会理事长陈晓均,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晓斌在开幕式上致辞。

        宋海荣指出,今年科普活动日主题为“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本次报告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公众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顾迅建表示,自然资源治理和国土空间优化是“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双碳目标,要从“减源”和“增汇”两方面努力。陈晓均表示,土地利用在区域碳循环中起到关键性驱动作用,如何更积极发挥国土空间优化作用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金晓斌提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要积极探索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科普报告会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联合发布“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揣小伟从系统建设背景、系统设计、功能实现、系统应用情况四方面介绍了该项目。随后,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邹滨和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新长进行了点评。邹滨认为,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系统集成了相关基础数据,对开展国土空间优化支撑双碳目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系统建设角度,接下来要考虑在数据不完备情况下如何进行准确计算,且系统理论标准的权威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展示。张新长表示,该项目为评估国土空间碳排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科学有序适度的国土空间格局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在科普报告部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金晓斌、南京大学国际地球信息研究所教授张秀英、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徐敏、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卞勇分别以《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导致了多少碳排放?》《面向碳中和的中国低碳国土开发利用研究》《双碳目标约束下海岸带碳增汇思考——以江苏省为例》《加强碳排放数字化建设,助力碳排放总量控制》为题作科普报告。

        金晓斌认为,国土空间优化布局是发展绿色能源之外促进碳减排、提高碳增蓄的重要举措和途径之一。应从四方面入手,以碳汇能力提升为导向,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以主要碳汇空间为保护重点,强化对于东南地区的国土空间管制;以碳达峰为契机,强化建设用地总量管控;以碳管控为抓手,探索制定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张秀英表示,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估算仍然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而陆地生态系统在IPCC RCP2.6和6.0情景下最高中和65%和82%的人为碳排放,表明碳中和得以实现的可能性。未来可以通过探讨低碳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政策、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等路径,为实现碳中和作出贡献。

        徐敏归纳总结了国际国内海洋与海岸带碳增汇研究进展和核算体系,海洋蓝碳的研究进展以及中国的蓝碳构成与初步核算结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应开展蓝碳现状调查与评估,推动江苏海岸带碳储量与速率的核算,增加对固碳功能、过程及机制研究;建立“碳中和”示范区,实现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效应;构建海岸带碳汇网络数据平台,促进数据共享与标准化建议。

        卞勇介绍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概念、排放来源和排放现状,提出碳排放总量控制应从确定排放总量、分解排放目标、落实减排措施三个环节进行,并结合这三个环节的研究实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开展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由于现有的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存在数据精度不够、获取滞后、管理分散等三大短板,为加强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有效性和精细化水平,应完善制度和技术支撑相结合的统计核算体系。

        为提升此次科普活动成效,举办方还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扬州市高级中学等单位设立了碳与生态系统、中国碳中和战略、国土空间碳中和等主题展板,让广大机关干部和中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的科普知识,引导公众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